双星名人总裁汪海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点上,一贯追求的是“一石三鸟”。即企业自身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及社会效益的三项大丰收! 如果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那么汪海在9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以社会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这些举措在当时是不能被认识和理解的,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现在人们清楚地看道,正是汪海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提升了双星名人的竞争力,一步步踏上了行业“老大”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过去隐蔽在山东腹地沂蒙山区的三线工厂、军工企业都纷纷开始走出了山坳,搬进了城市。汪海出于对双星的前景谋划,正在筛选合作对象时,刚好原来建在沂源县金星乡滑石峪村的山东裕华机械厂搬到日照市去了。把一个占地数百亩的厂区,6000平方米的建筑,价值达600多万元的不动产扔在了山沟里。 1992年8月,沂源县的县委书记顶着夏日的骄阳,前来青岛找汪海,要求双星买下滑石峪军工企业的厂房,为了这些国有资产不毁于一旦,为了当地的老区人民有致富之路,他迫切地说:“我们就是分文不要,也要请你们去办厂。” 汪海听了这肺腑之言后,带领部属走出青岛,六进沂蒙山,转遍了那个军工厂的每个角落,对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力资源进行了透彻的摸底后,他决定在沂蒙山建厂。汪海说,从感情上讲沂源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我们有义务支持老区经济建设,从双星的发展考虑,沂蒙山地处山东腹地,在这里生产的产品可以直接供应本省,进入中原市场路途也短。还有很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里廉价的劳动力,能使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样一举三得的好事,双星干定了。 当双星名人在沂蒙山建起了鞋城以后,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老一套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感到举步维艰,有的几乎经营不下去了。毫无疑问,那些工厂的职工们是守住了家门,却丢了饭碗。这时候不仅双星人再一次为汪海的决策所折服,整个制鞋行业,都以看待“神人”那种仰视的眼光看待汪海。他突破性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即发展了企业,又造福于老区人民。
如今双星名人鲁中公司和瀚海公司这两座“鞋城”,年产热硫化鞋近2000万双,年产值达到2.5亿元。双星名人不但为制鞋这个微利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出路,也为当地增加了税收,盘活了三线工厂遗留下的国有资产,而且带动了老区人民的迅速致富,员工年人均收入8000元,高的达到15000元,使很多农民“不用离家走他乡,干在双星奔小康”。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不但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在国企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出了一条“以企带乡、实现三赢”的成功之路。 摘自《汪海三十年》 |